「到底未來的教育該是什麼樣子?」

嚴長壽先生一書「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」讀後的教育反思

就在一個星期前,我在我的指導老師的推薦下,看了嚴長壽先生的新書「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」分享演講,也隨即手刀下訂了這本新書,在那之後的那一個上午,我都在腦中重新思考關於台灣教育的問題

但為什麼說是 " 重新 "呢?

其實早從還是國中時期的我,就開始不斷地用局外人的角度,在觀察這個台灣教育的大環境,然而過去這一路上,並沒有足夠的知識與思維,能讓我在觀察之餘,試著思考出相對的改善之道。

如今,在那段密切關注教育的日子後,又過了幾年的時光,快要大學畢業的我,因為與這本書的相遇,讓我再一次的思考與挑戰自己,到底我能否為這個缺乏進步與改變的台灣教育,提出一些些有幫助的見解?

「與社會漸行漸遠的大學生」

或許我先從與我目前身分最為相符的「大學」開始說起,能相對有說服力。

“ 我也不知道 ”

“ 其實也沒有特別喜歡讀這個 ”

“ 畢業自然就會找到工作了吧!? ”

這是我在詢問我身邊大部分大學同儕,對「所讀科系」與「未來出路」這兩個問題時,得到最多票的答案了。況且,我是從大一開始調查的,可是如今他們也即將踏入社會、邁入職場,回答的答案卻與四年前如出一轍,我不禁奈悶,除了學生個人的品性與態度問題外,我們台灣的大學教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,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們忽略了這些問題,直到了現在......

首先,以現今的社會與產業來看,老實說科系的分門別類已經沒有必要了,單一的科系,以自身的專業提升為由,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自己的院系,並且把許多相關教材列為必修,塞滿了學生大部分的課表,要求學生須具備了主要學科的專業知識與技術;然而在現在講求 " 跨域合作 "、" 創意美學 "、" 宏觀思維 "的時代,我們台灣許多大學,卻還依然將這些教育美學素養與創意思考的相關科系,羅列在被學生認為是「營養學分」的通識與選修課程之中。這樣只有單一專業知識的學生,難道就真的是人才了嗎?

我想不然

就如同嚴長壽先生在該書中提到的:

“ 教育的基本與順序,應該是優先教導學子做人與生活的能力,

而後才是教他做事的能力 ”

確實,先不管先前的十二年義務教育,如果許多學生來到了大學,還在待人處事與生活品德上,缺乏完整性,而我們的大學教育,還把在學的四年期間,都只拿來灌輸所謂的專業知識與技能,那麼可想而知,這樣的學生日後進到職場與社會,自然會感到不適與自卑,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從幾年前開始,大家都在說大學體制教育與社會銜接不上的主因之一。

「史丹佛的期待與改變,十年後的學生」

這邊我想要稍微引用一下美國史丹佛大學,對於未來的教育改革所做的規劃,那便是由他們極為知名的創意中心「d. school」,於2014年所提的「史丹佛2025」計畫,而這項計畫中,比較重要的幾個大指標,分別為:

  1. 環狀式的開放教育學制
  2. 彈性而非單一制式的學習歷程
  3. 改變學習重心-從「專業知識」變成「核心價值能力」
  4. 實質意義的學習-從「我修什麼」變成「我會解決什麼問題」

以上這四個指標,就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希望能在2025年時,能轉變的教育模式與大學環境(詳細的資料與指標內容在許多網頁的文章上都能細讀,這裡我就不多贅述)。而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嚴長壽先生這本書中提及的,教育應該具備的文明培養與能力學習時,就能看出早在六年前的這時,史丹佛大學就已經在落實相同理念的教育改革了。

那麼反觀回到我們台灣的大學教育呢?難道史丹佛這樣的教育改革,就一定適用在台灣嗎?我們台灣需要的教育改革又是什麼?

「好的教育需要時間來實驗,與實踐」

從最近台灣的教育革新看來,在國小到高中這段十二年的義務教育裡,確實已經漸漸地在產生不同的化學變化,不論是「108課綱」,還是所謂「學習歷程檔案」的建立。然而既然第一階段的十二年義務教育,都已經開始進行改革動工了,難道身為銜接步入社會與職場的重要角色,我們的大學教育學制就真的還在原地踏步嗎?

其實未必

這裡就舉我自身就讀的學校,雲林科技大學所正在經歷的教育改革為例:

雲科大早在四年多前,便有幾位特殊專長與教學志向的老師,與許多不同科系的學生一同討論,而創立了「未來學院」,也是該校的第五學院,就像當年的「d. school」與史丹佛學生共同規劃「史丹佛2025」一般,而「未來學院」其中所討論的院系理念與教育課綱,也與其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,例如:讓實際的業界實習或產學合作成為必修課程與學分,這樣就是在「改變學習重心」,學生需要真正與社會接觸,且有所歷練後,才能明白自己在大學中應該學習的,不單單只有專業知識;再者,在雲科大中的學習環境中,這些「未來學院」的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再受到傳統大學單一學制的限制,而是可以在各學院間,尋找自己所需或所喜愛的課程來自主學習,達到所謂的「環狀式的開放教育」與「彈性非單一制式學習歷程」的成果。

然而,儘管過去了快五年的時間,「未來學院」不僅還未被台灣所認識與看見,就連本身雲科大的許多師生,都不瞭解其改革傳統教育的理念,還誤以為該學院都在收留品行與學分成績不良的學生。

在我個人看來,一個好的教育,能夠讓學生順應時代的改變,更加進步;而一個好的教育改革,則需要學生用時間來不斷地實驗、不斷地嘗試。

而這些勇於嘗試改革的學生,並不是所謂的白老鼠,而是實踐家!

「從根本開始改變的教育,不單單只有學生需要」

最後,我想說,教育的改變需要的並非只有教育學制、課綱與學生,還有這社會上的所有人,對於教育的觀點與價值觀,其中當然也包含了我們最為重要的教職人員與家長。會這麼說是因為,我也看見了身邊不乏幾位同儕,明明已經有了教育革新的全新見解,也規劃好了自己有別傳統學制的學習歷程,卻礙於身旁觀念過於保守的師長,意識與思維上的束縛,而遲遲無法踏出能改變他一生的第一步,這是我相當惋惜的事。

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能把教育的範圍擴大,乃至於除了年輕學子外,所有年齡層的人都能學習良好的公民素養與文明知識,如此一來大家就會明白,教育體制上的進步,對一個社會的發展來說是多麼的重要,進而積極去推動與解決教育所有理念、體制與課綱問題。

而這件事情本身,不就是教育上的一大革新了嗎哈哈哈!

--

--